宇文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新课程评价的生本化取向

新课程评价的生本化取向

更新时间:2024-04-26 00:29:17

课程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与之相适应,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新课程评价的基本取向。

一、生本化的评价取向是新课程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所以,在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学生评价中,都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取向,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即使是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及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也要指向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评价中的生本化取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评价的发展性

师本教育背景下的教育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成为评价的唯一目的。正如布鲁姆(B.S.Bloom)所指出的:“许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教育强调了一种选拔功能,教师与行政人员的许多精力都用于确定在教育计划的每个重要阶段应淘汰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对于在教育的不同阶段所淘汰的90%的学生兴趣极微。”[1]新课程评价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理性、有尊严、有发展潜能的生命体。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突出评价的发展性,以“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作为评价的目的和功能。如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小学尝试进行的师生“双自”评价,就突出了学生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泵”的作用。[2]在新课程评价中,评价的发展性具有以下含义:一是依据素质教育目标(即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即学科学习目标),从每个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出发,面向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确立发展性的评价目标;二是承认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也要经历一个过程,因此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三是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差异,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与特点,正确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特点和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建议。

2注重评价的全面性

师本教育评价在内容和指标上的窄化,使学校教育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如过分强调学生认知领域中知识掌握的评价,忽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的评价,在知识掌握的评价上,也只是关注学生的“双基”掌握的状况,无视学生在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方面知识的掌握。在新课程评价改革过程中,无论是评价内容的确定还是评价指标的设计,都要关注到学生的“生命全域”,“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①。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价,引导学校教育教学按照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优质高效地运行。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师大版)的“实施建议”部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强调语文教学评价内容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质。”可以,新课程评价在内容与指标上突破了师本教育评价中的“认知领域”框架,尝试从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与发展的视角,全面确定评价内容和设计评价指标。

3改革评价方法

由于师本教育评价所推崇的以纸笔测验为主要手段的量化评价,用某种僵硬的外在的所谓客观尺度来衡量个性发展各异的学生,使发展中的学生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存在,而被某种沉重的外在物所操纵,学生发展的丰富多样性完全被数字化、符号化和形式化了。因此在新课程评价改革中,使用质性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不但能使评价更加真实地全面反映每个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进一步揭示学生的行为表现对自身发展所具有的独特意义,而且使每个学生在评价中获得激励、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如成长记录袋评价法,它通过收集反映学生自身发展变化及其成长轨迹的资料,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权,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个体差异性,使教师能及时、准确地获得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信息,从而提出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为学生创造和提供适合其自身特点且卓有成效的教育。再如表现性评价通过考察学生的一系列活动或者完成任务的过程,不但能够评价学生知道了什么,还能够评价学生能够做什么,特别是能够在学生的实际活动中评价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在新课程评价改革中,走向质性化评价并不是简单的否定量化评价,在适宜的评价内容或场景中依然使用量化的方式进行评定。[3]如对各门学科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基础性的知识点,采用以纸笔测验为主要手段的量化评价会更恰当合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