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分析 >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生活走进课堂

更新时间:2024-04-24 19:16:03

让生活走进课堂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课程,他体现了“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关注并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成长的需求。所以,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而生活性又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显著特点之一,它的基本理念认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之中。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因此说生活是学生道德实践的土壤。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利用生活时间、运用生活问题等,去引导孩子听一听各种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看法,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

一、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会生活。

新课程提出,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生活的人。其主要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的选用教学活动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让活动深入、延续,通过活动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和初步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有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我们的儿童不一定能理解,但我们能提供一定的直观教具,故事,能够调动儿童积极性的方法,让他们经历这个过程以后就会悟出道理来。例如在教学《小马虎历险记》时,根据课文创设情景,让学生一起支体验一下,并结续编故事,让儿童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马虎给人们带来的麻烦,这样,儿童深刻的体验到了马虎所带来的危害,从而能科学的指导自己在生活中的行为。如果教师还是象以往那样死板的空头说教,学生不仅兴趣全无,而且根本达不到效果。只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自然、自我和各种生活的经验,才能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更好的做生活的主人。

二、注意联系生活,让孩子在实践中为生活增添色彩

《品德与生活》是通过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挖掘儿童的现实生活,促进儿童文明健康地成长。因此在教学中,要教给儿童通向生活的钥匙,要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不能仅仅把教育局限与书上,还要把他们的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参与实践,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所以这次课程改革明确规定各门课程要尽可能地渗透两种基本的教育方式,一是基于课题的探索教学;二是基于社会参与的体验教学。过去,由于某些原因,我们的教育教学,逐步演变成以书本为主体,而忽略了生活的实践和社会实践。人的知识,思想和抱负要经常地在实践中得到验证,这才是人生中最高的境界。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自我实现的这种境界,要使我们的儿童的知识、观点、思想经常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所以这次课程改革着重提出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广泛的生活世界中实践道德,提升自我,谋取求自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例如教学《拉拉手,交朋友》一课后,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班内的学生,还可以将学生带出班级,乃至学校,让学生在和校园内的小伙伴多交朋友,甚至与校外的小伙伴开始各种的交往,并且遇到困难能主动找朋友帮忙,体会到交朋友所带来的快乐。

三、课程不仅仅是知识,还是经验,让孩子在生活中丰富道德体验

课标中提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情。所以说课程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而且还是经验,我们要克服以往“课程即知识”的认知倾向,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超越这种单一认知主义的现象。课程是经验生成的过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来:品德与生活必须要联系生活的事件、生活的体验生活的领域,要结合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在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时,千万不要找品德与生活课程有那些知识点,如果这样一找,我们又陷入闻以往的课程观。而学生也不是书本中的人,他需要有一个开放的空间,需要有一个尊重他生活的领域,因为学生是生活中的人学生的思想品德就是在生活水中发展起来的。我们的教学,我们课程的实施都需要尊重这一点。例如教学《皮诺菖的鼻子》时,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学生可能并不明白做人诚实的重要性。而加入几个贴近生活的两难事例,学生更能明白在生活中应如何去做,怎样才是一个真正诚实的孩子。只有把学生放在生活世界中,才有利于克服以往的纯粹书本教育、文本教学。实际上,一切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都离不开人们对生活实际的认识和理解。但就当前课改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出现了理念不明,体验不深,流程不畅等弊端。为此,如何上好《品德与生活》课程,我想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理念,凸现生活气息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童年阶段是充满活力并蕴藏着巨大发展潜能的生命阶段,此时的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与特点,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工作者的内涵和发展的价值,而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这些生活体验作为可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帮助他们将生活经验中复杂的情况加以简化、浓缩、迁移、提高和升华,使孩子们的生活更具有质量,更具有光彩。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生活的价值,必须凸现生活的气息,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努力营造生活化课堂,让品德与生活培养回归现实生活。

例如教学《春天在哪里》,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的美,体验春天到来的愉快,探究春天自然界的变化,了解春天常见的动植物变化和人类活动,但由于春天的到来不会在某一时刻完成,也不是在课堂上能完成的,这样对儿童的生活似乎沾不上多大的边。这就要求教师要寻找教材与生活的链接点,善于捕捉“生活现象”,从教材描述的生活片段之内选取生活的点,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景,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环境中,从细小的地方去发现春天,如可以举办春天信息展示台,启发学生把平时发现的、感受到的春天的特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如绘画、歌曲、文字描写、手工制作等)表现出来,放在春天信息展示台上,让大家互相欣赏交流,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打造育人经典

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但在过去的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往往被忽略。为此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顺应编者意图,做到以下二点,才能发挥其“教会学生做人”的作用。

第一,着眼于做人的道德认识的提高,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确立做人的基本准则,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对本节课应当学习的道德要求,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从中能学会并运用于实践中去。第二,着力于做人行为的指导,使学生懂得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明白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在教学时,要一环扣一环,首先应激发行为动机,使其乐于去做,其次提出行为要求,使其知道做什么,接着指导行为方式,使其知道怎样去做,再则提供行为范例,使其学着去做,最后是鼓励行为实践,使其坚持学着去做。

例如我在教学《家里来了客》,我设计了“礼貌待人我会做”的模拟游戏活动,首先我让学生比赛谁说的礼貌用语多,并告诉学生这些虽是一个简单的礼貌用语,但这是做人应具有的一个礼节,是对别人的一个尊重,接着教师示范或学生表演在什么情况下用上“谢谢”等礼貌用语,让学生学着做,最后要求在学校、家庭或社会上待人都应该文明礼貌,让学生学会感谢、学会尊重的做人品质。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用心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学生,才能够打造出许多刻骨铭心的育人经典。

生活就是教材,生活就是经验,在生活当中,我们的儿童面临着各种问题,面临着各种关系,他们有各种困惑,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要学会去判断,去选择,去认识,而单纯的教育是不容易做到的。作为一名教育者,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要尊重他们的自然生活,不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束缚。儿童是一道风景,教师是陪衬。所以说,在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过程当中,必须去挖掘生活的意义、生活的价值。通过这个方式,习题将儿童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对儿童的生活、对他们的行为规范、道德观念、思想品德等各方面有所启发,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