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世间最美的坟墓

世间最美的坟墓

更新时间:2024-04-23 17:56:44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人,心地善良、纯朴谦逊、才华出众、品德高尚的优秀作家,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代表作有《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浪子野心》,传记《罗曼·罗兰》、《三位大师》。

他出身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但他关心民众命运,同情弱小,他的作品中充满人道主义精神,憎恶强权,鞭笞兽性的残暴,赞美人性的美,“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高尔基语)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他于1928年访问俄国,适值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于是拜谒了托尔斯泰墓,写文章表达自己真挚怀念、赞美之情。1941年夏,他离开炮火连天的欧洲,流亡巴西,希望牧歌般的乡居能够给他宁静。1942年2月22日,目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疯狂行为而无能为力,他与妻子一起自杀于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市郊外的寓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人间的罪恶发出了无声的控诉和抗议。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代表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他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主张“道德自我修养”,对贵族生活抱批判态度。1857年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努力寻找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于是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进行试验,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不过都没成功。晚年在思想上完全站到了苦难农民的立场上。努力从事体力劳动,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想放弃贵族的种种特权,想把自己庄园的土地分给农民,抨击教会的虚伪,直至被教会驱逐。因为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最后毅然与贵族家庭决裂,以八十二岁的高龄离家出走,孤独地病倒在一个小站上。

托尔斯泰逝世之后,他的夫人向一位采访她的新闻记者讲述说:“列夫.托尔斯泰?雅斯纳雅一个寡妇来找他,他会激动地说:‘我的天哪,她这一冬该怎么过呀,——我给她的三个卢布能顶什么用啊!’他常独自去走访村民,回来就会这么讲:‘我到村子里去了一趟,发现他们从早到晚就吃干巴巴的土豆,一点儿面包也没有……’。遭受火灾的人们来了,列夫托尔斯泰几乎是噙着眼泪说:‘我的这点儿援助对他们有什么用呢?’他拿手头的东西分给他们,激动万分地说:‘生活多么艰难啊,周围有多少痛苦,多少不幸啊!”

在远离尘嚣的亲手栽下的树林中修建一个朴素的坟墓是谁的主张?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是托翁的主张。托翁身为贵族,却是贵族阶层的叛逆。他同情劳动人民,努力从事体力劳动,生活简朴,提出贵族“平民化”主张。最后在放弃贵族特权问题上与家人的矛盾日益尖锐,毅然放弃贵族家庭生活,离家出走。可见,托尔斯泰追求的是道德自我修养,远离世俗,平凡普通,追求的是没有罪恶的理想社会。由于生前没能实现,他希望在这远离尘嚣树林中实现他的愿望——亲手栽下的树能给他带来远离世俗疏远贵族的真正的幸福。

请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托翁墓逼人的朴素这一特点的语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这些景象?

因为远离尘嚣使作者联想到主人生前追求的是远离世俗——贵族生活。无人管理守护,使作者联想到主人生前追求过平民化的简朴平凡普通生活的行动。没有十字架使作者联想到主人生前因追求真诚而大胆抨击宗教虚伪被教皇驱逐的结果。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不留姓名使作者联想到主人生前深感被声名所累宁可放弃贵族生活而离家出走的行动。因此,这些景象是托翁的一切生前追求和至死不渝的精神最生动最具体的体现。

托翁墓只是“小小的长方形”“逼人的朴素”的土丘,可作者为什么说它是“最感人”“最美”“扣人心弦”?

因为“小小的长方形”是外观,与其他伟人墓相比,托翁墓逼人的朴素就更明显。作者在这朴素的墓前觉得托尔斯泰的一生的行动“最感人”,身为贵族同情穷苦农民的心灵最美,至死不渝追求的精神最震撼人心,这些才使坟墓令作者感到“最感人”“最美”“扣人心弦”。

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之处有哪些?为什么作者说三个伟人的坟墓都不如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庄严肃穆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人的心灵?

他文学上成就巨大,给后人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他生前力求简朴平凡普通、道德自我修养,追求没有罪恶的理想社会至死不渝,这种精神更伟大。因而朴素的坟墓也比其他三人的大理石墓更感人,更能剧烈震撼人的心灵。因为作者心灵中充满人道主义,关心民众,同情弱小,思想和追求与托翁有许多共通之处,心灵有共鸣,所以作者认为这远离尘嚣的朴素的坟墓比所有挖空心思用大理石等奢华装饰的坟墓更震撼人心。确实,朴素本身可能并不一定美,但是,“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托尔斯泰],作者是因为这朴素的坟墓中埋葬着伟大而敬爱的托翁才觉得这里是最美、最宏伟的圣地。

这样,同学们真正理解了托翁的伟大,也理解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动机和主旨。

再来谈第二个问题。如果用高考大纲诊断修改病句的要求和方法来检查分析。文章由于翻译者追求“信”而忽略了“达”和“雅”,某些句子确实有点儿欠顺畅,读起来有点儿拗口;有的句子因杂糅或罗嗦累赘而理解费力,这不能不说是课文的缺点。我大胆猜想,恐怕这也是当年考生在这道实在非常简单的阅读测试题上普遍栽跟头的原因之一。如:

1.这将被后代怀着景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作者本身就是“怀着景仰之情来朝拜”的“后代”之一,何必再用“将”字)。

2.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树苗”是不必“种”的,可删去“种”,如果改为“这些在初秋的微风中摇动的挺拔的大树是托尔斯泰童年时亲手栽的”就比较符合学生的口味)。

3.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地方”自己会“变成幸福的所在”吗?是人的行动才会使地方变,“幸福的所在”,有点儿拗口,不合现在学生的习惯。所以,这句可以改为“亲手种树会使这地方变成幸福之地”)

4.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保姆或村妇讲的本身就是“传说”,谁也不能或不会承担讲述的什么责任,所以,“许诺”一词用得不当)。

5.夏天……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夏天,不必在乎阳光是否“暖”,这片土地也不必在乎是否“暗”,如果根据全文的情调,改为“夏天,…….柔和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温柔的白雪覆盖着这片幽静的土地。”这样,既合情理,又更顺畅)。

6.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朴素的环境和氛围不会“禁锢……闲情”“不容许大声说话”,但是它能“遏制……闲情”“令人不敢大声说话”)。

7.这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任人物当中的一个。(“长方形”后缺少一个主语“土堆”,后半句外国句式味道太浓,改为“这小小的的隆起的长方形土堆包容着一个当代的伟大人物”更合汉语口语习惯)。

8.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因为大理石也是奢华装饰的一种,所以“和”应该是“等”)。

9.文章最后三句由于句式杂糅或罗嗦累赘给学生理解造成了不必要的困难。

第一句是最明显的杂糅句子,“成千上百……的人中间”作主语妥当吗?“没有一个有勇气”又怎么做,没有了下文,句意就没有完整,因为“哪怕……摘一朵花留作纪念”是插入语,只起补充强调作用。应改为“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千上百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没有一个敢从这幽静的土丘上攫取任何纪念品,哪怕仅仅是摘一朵花。”

第二句把“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换成“永远如此的”岂不更简洁易懂?

最末句,“看上去”三字没有作用,因为这句本来就是作者的看法,可删去。“都不像”可改为“都不如”或“都不及”。“甚至全无人语声”下面已有“肃穆”,“感人至深”与后面“剧烈震撼……”重复,可删去前两者。“内心深藏着的感情”若用“心灵”就简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