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分析 > 谈小语自辅教学中的课堂模式_语文论文

谈小语自辅教学中的课堂模式_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4-03-29 10:03:28

在小语自辅教学中究竟运用什么样的课堂模式为好?卢仲衡先生提出的“启、读、练、知、结”的课堂模

式在数学自辅教学中体现了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在小语自辅教学的实验中,证实了将五要素灵活运用同样也

是行之有效的。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是主要的五个教学环节。它的作用是:“启”,即提

出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包含激起学生自学的心理动力,引起思维的渴望。“读”,把在启这个环节上提出的中

心问题作为思维的对象和主体,学生独立看书学习。“练”,由看书阅读转入到做练习,是对各种语文能力的

训练。“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的信息反馈过程。“结”指教学环节结束或教学总体结束时进行的小结。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以要素角度看似乎不够完整,如

从教学功能角度看,五要素已包含了其它诸要素。如,“启”、“结”可以采取学生“议”的方式,又可以采

取教师讲的方式,还可以采取“议”、“讲”融为一体的方式。至于读、练、知三要素在语文教学中更是离不

开议、讲、写等要素的贯穿与交融。再者每位教师都十分清楚“导”的重要性,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启”和“结”是以导为主的,读是导读,练是导练,知是导知。在自辅教学中,离开导的教学,就从根本上

歪曲了自辅教学,从实质上背离了在教师引导、激发下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这一学和导的关系。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它们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同时

又是与其它诸要素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课型特点、训练要求、学生差异等实际情

况,将五要素相互调整,随时组合出许多不同形式的课堂模式。

下面举例说明。小学语文第五册《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第三件事,弟弟在艰苦的环境中是怎样学习的

。可采取“启→读→练→知”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提出启发问题,“启”:“从哪些词中可看出弟弟在狱中学

习条件很艰苦?哪句话写出了弟弟学习很刻苦?”接着带着问题安排“读”。学生读后教师以“启”中的问题

,向学生检测,就是“知”。第一句中的答案,是“一支笔,一张纸,不容易,太珍贵”等。第二句中的重点

句是“不管夏天多么闷热,冬天多么寒冷,他总是趴在牢房的地上写着,算着。”完成这个环节之后,教师再

把理解引向深入,利用“启—读—练”的模式。“启”:“狱中闷热时会什么样?寒冷时什么样?弟弟是怎么

做的,为什么?”接着安排“读”。“启”是引导,“读”是实践,再安排“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议论

,在议论中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弟弟小萝卜头在狱中学习条件是何等的艰苦,学习态度如何的刻苦。通过学生

之间的认识及情感的交流,达到阅读从理解内容到体会思想的深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培养

了学生的认识能力。

再如,小学语文低年级中的《归类识字》教学部分。已往的生字教学,是教师一个个领教,学生一个个地

跟着学,反复进行音、形、义的大合唱,形成学生的机械识记,效果较差。经过教改实验可采取启→读→练→

知→结的教学模式。首先利用前一组的生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即寻找利

用熟字学习生字的规律,引起学生思维的渴望,从而把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后面的几组生字是学生

思维的渴望,从而把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后面的几组生字是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运用由熟字学习生

字的规律自己学习。要求读的过程要达到两个目的:一要借助熟字、字典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二要通过观

察比较找出书写时的关键几笔,这是读—练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小组讨论学习

在前,个人学习在后的方式,同时每个环节中又有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适时的调节,使学生知道对错。

这是“知”的环节。最后教师的小结应是进一步掌握本课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环节,它是思维深化的过程。

通过这种实验我们明显地感到,学生在自学的实践中不但形成了自学生字的能力,而且形成了有意识记的思维

品质。

以上的例子可以说明“启、读、练、知、结”五要素组成的课堂模式的具体应用,可以使教师自觉地发挥

“导”的作用,而学生又能被引导进入学习的实践。使用与不使用这个模式,其课堂结构是明显不一样的,使

用了这个模式,就可以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从而使课堂教学能以训练为主。

怎样才能使教师使用好“五要素组合”模式呢?大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片面追求分数第一的观念,是不能培

养学生能力的。要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学习的实践。学生的

积极性主动性越强,其实践的效果越好。“五要素组合”模式实质是“教”与“学”的组合,而教是在于导,

放是在于学,是以“教”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实践,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2.“五要素”是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教学方法,其中“启”、“结”是以教师为主的活动,“读、练、知”

是以学生为主的活动,同时既有学习活动(读练),又有检测活动(知),既有读书活动(读),又有解题活

动(练)。每一次组合都是教与学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要合理搭配,调整五要素之间的联系,要素之间具

有最佳联系才能发挥最佳效益,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其它素质得以明显的提高。

3.组合起来的模式,一定要适应于具体的教学环节,具体的教学内容。一定要适应“大纲”规定的年级重

点和教材的具体要求。要具有可行性。

4.教学过程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学生的心理品质,使操作“模式”

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性,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

动,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5.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精练,讲课用的时间不要超过学生学的时间,要教给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学

习的方法。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思考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思维过程。

总之,“五要素组合”教学,其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方法进行学习实践,在

实践中形成阅读能力。“五要素组合”教学既适应于课文及课文中各环节教学,也适应于单元中的教学。单元

教学中三类课文的“教—扶—放”,实质“教”是教中有启,“启”的比重大,启发学生怎样学习,启发学生

学习方法;“扶”则是练,让学生依据“教”中获得的知识、方法,讨论着学习,“放”是学生独立的进行“

读”和“练”。“知、结”是随着需要安排的要素。在小语教学中,由“五要素”组合成的教学模式,是把教

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落实得更具体,更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