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雨霖铃》公开课教学反思

《雨霖铃》公开课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4-20 12:35:54

在教学反思中成长一、公开课《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读中感悟

展示配有音乐、词文的画面,先请2个学生分别朗读,接着播放多媒体课件范读共同感受这首词的魅力后,再认真欣赏节选的“离别”动漫画面,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上下片的情景

(二)思中感悟

1这三个令人潸然泪下的写景离愁句都抓住什么景来写?

明确: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烟波、暮霭、楚天(实景)

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虚景)

2离愁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仅仅是写景吗?

明确:气氛——凄清,目的不仅是写景,更多的是烘托情感,情景交融

为加深体会情景交融诗句的写法,分别展示课内和课外例子……

3离愁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出了什么样的愁绪?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学生答后展示答案

明确:愁绪——像浩渺无际烟波般的绵长,像沉沉傍晚云雾般的浓重,像楚地天空般的空阔辽远

好处:这种比喻手法的运用,具有把无形的愁绪化为有形的事物,产生生动形象的作用

请学生举例,并展示相关例子,体会这种写法: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

4从离愁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请学生举出有关酒、杨柳、月的名句,并展示相关例子

酒: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将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肮楼饯别校书叔云》)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5作者把最能触动离愁的几个景物放在一起,构成一个凄凉的意境,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世界?

明确:伤感、凄美的离愁

(三)唱中感悟

在欣赏并学唱多媒体课件中的古词新唱的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强化背诵记忆

二、教学反思

反思一:关注教学的三维目标

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前,老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好这三维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地阅读理解类似文章,最终实现自我学习

高中第三册课本安排了三个单元中外诗歌的教学,较以往的教材,诗歌的教学增大了容量从学生考试反馈情况来看,普遍反映诗歌鉴赏是薄弱环节,对所学到一点诗歌常识,并不是很能理解与运用,甚至对学过的诗歌也仍然是似懂非懂,难以读懂悟透,在考试中诗歌鉴赏题失分很多因此,根本谈不上形成诗歌分析、鉴赏的能力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诗教的传统,古人说:“不学诗,无以言”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在《语文课程标准》里,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能够阅读、鉴赏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在中学阶段能初步理解、鉴赏、评价古代诗歌就成为高中生必修的内容

古典诗歌教学要紧扣“怎样读,怎样表达”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而“怎样读”是首要完成的任务于是,在《雨霖铃》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人手,揣摩诗的思想情感,运用联想手段来分析诗歌,体会婉约词缠绵悱恻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比如,从学过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导入,引导学生扣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相关意象,发挥联想与想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让人想到:在这惹人愁绪的时节,面对令人伤怀的景致,只有凄凉的西风与赢弱的老马与这个游子相伴,悲凉之情油然而生这样,在讲到“杨柳岸晓风残月”时,自然引导学生找出“杨柳”“晓风”“残月”几个意象,体会渲染出的那种凄清、伤感的艺术氛围,最终感受作者那浓浓的别离之情之后还可引导学生联想课前不久学过的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清泉、翠竹、明月、碧莲”等意象也营造出空山秋天恬静、清幽的意境美只要抓住关键的意象词,通过联想,举一反三,易于阅读理解

古典诗歌是传承民族灵魂的载体,诗歌的语言典雅、意蕴丰厚,需要经过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精妙在诱导和启发思维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把新旧知联系起来,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像,定会激发学生诗歌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扎实有效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这样,在中国古典诗歌面前,我们的学生也就不会或熟视无睹,或敬而远之,或望而却步,或一脸茫然,或瞎猜乱想,曲解诗意所以,语文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提升学生审美的情趣

反思二: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

鼓励学生自由质疑、自主理解诗意,是学好古诗的关键我们不能因为古诗产生的年代距今久远,背景陌生,理解不易,就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事实上,只要我们相信学生,给他们创建宽松的环境、自读自悟的机会,引导学生从书中的注解找寻答案,从课外收集的资料中筛选信息,从课堂聆听学生的交流中获得灵感……学生就一定能凭借自己的力量,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完成古诗的理解

本节课我注意调动了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认为,还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进一步启发学生做拓展思维训练比如,同样是写离别,柳永的《雨霖铃》有“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显得黯然销魂,那我们学过的有关反映离别主题的作者作品诗句又有哪些,风格又如何呢?通过收集与回忆,可以找到许多这样的诗句:屈原有《离骚》“悲莫悲兮生别离”,显得幽愤悲苦;王勃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显得积极乐观;李白有《梦游天姥吟留别》“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显得飘然脱俗你看,一句话,同是离别,诗人的语言特色、性格情怀与人生感悟不同,格调也不同又如,柳永《雨霖铃》“杨柳、晓风、残月”,虽然也是融情于景但那种愁绪,总给人一种软绵绵愁戚戚的感觉而苏轼《水调歌头》“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却创造了一种开阔的境界,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大气,通过多向比较多元解读,引导学生自由地推敲诗人独特的语言魅力,自觉地走近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自主地品味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在不同格调的离别情怀中,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加深了学生对人生的感悟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也得到迅速的提高!

我们应当承认: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生活与学习中积累的大量经验会使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有所认识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起点,正视学生的学习基础让孩子的感性经验成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成为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为后面真实有效地展开学习过程打开局面,真正演绎知识建构的全过程

反思三:关注孩子的思维水平

语言与思维与生俱来,如鱼与水关系密切难分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进行听、说、读、写的培养和训练,而且还要努力培养和训练学生深刻的、灵活的、独创的思维能力面对柳永的《雨霖铃》,教师可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一幅画,或写一首歌词配上画面把情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展现出来相信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灵活多变的课堂设计,远比教师一板一眼地讲解要有趣得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和感受,对通常提出的问题没有固定的正确答案,反馈的也不是简单的对与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对学习内容有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那些自以为最有意义的诗句作为思考品赏的对象,主动的独立的体验、感悟、思考,获得启迪;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大胆想像联想,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阐述自己的理由,在互相交流中发生思维碰撞教师要给他们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去思考,享受浓浓的审美乐趣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高低,取决于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设计问题的启发性又是促使学生思维活跃的关键因素因此可以说,一位教师预设主动学习过程的艺术性也是这位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