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网 > 练习题 > 总复习 > 浅谈2017高三语文阅读中读者与作者的共鸣

浅谈2017高三语文阅读中读者与作者的共鸣

更新时间:2024-03-29 23:06:48

所谓“共鸣”,就是读者受到作品的感染,领会到作品的中心思想,从而和作者产生一致的思想感情,以下是高三语文阅读中读者与作者的共鸣,以供考生参考.

1、创设情景,如情去景,在看中“共鸣”

录像相当于人的视觉和听觉的延伸,他能跨越时空的限制,将学生不了解的史料以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展示出来,创设出具体的场面和音响刺激学生感官,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引起兴趣和注意。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录象这一优势来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身临其境,达到最佳的学习效应。

例如:阅读《再见了,亲人》一文,考虑到学生们都仅有10岁左右,而今天离抗美援朝已有一定的历史了。为此,我们有必要创设情境,缩短这个历史空间,我们可以放映一段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在朝鲜土地上与朝鲜人民同生死,共战斗的历史场面,让学生在看中理解课文内容。

2、导入阅读,制造气氛,在想中“共鸣”

如阅读《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可以这样导入阅读:“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中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逝世使群山为之肃立,大海为之哭泣,亿万人民悲痛欲绝,泪水洒遍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他就是我们无限崇敬与爱戴的周总理……”由于现在的学生对周总理的了解甚少,因此,在情感上难于与作者产生共鸣,这就很需要通过动情的背景介绍,自然地导入阅读,以架起读者与作者之间情感共鸣的桥梁,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

3、表情范读,动之以情,在听中“共鸣”

比如读到《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中的“我觉得好象有万根钢针着喉管“这段话时,应该特别注意表情朗读,目的是借助“我”对老班长的深厚感情,让学生在“听‘中体会到老班长为照顾病员甘于手苦的精神。经过这样阅读,学生久久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意境之中。这就是”动之以情“的重要作用.

4、“咬”文“嚼”字,领会内涵,在悟中“共鸣”

阅读文中有些词语用得非常准确、精彩,这就是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之处。对此,我们应该“咬”住文中的关键字词,以便在语言环境中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例如,阅读古诗《望庐山瀑布》的“遥看瀑布挂前川”这一句诗时,我们可以紧抓“挂”字,首先将它与“流”字进行比较:“流”看不出方向,因为是平的、斜的都是流的,而用“挂”字可以充分说明瀑布的流向——自上而下,还能充分体现瀑布的笔直、平整、美丽,如书画、精品一般挂在山中,从而使读者领会作者贴切的用词。接着,让学生充分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远远望去,这瀑布像只挂在山前的一条巨大的河流,这大自然多么神气!竟然把这滔滔不绝的河流挂在山前,实在是壮观。诗人竟然能够想到用“挂“字把这庞大的巨物立起来,也实在是妙啊。

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中,只有让读者的感情和作者产生共鸣,才能使我们更好地达到读懂文章、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