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设计 >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返回课文

更新时间:2024-03-29 16:41:47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能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在掌握字词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以诵读、讨论、练习为主。

教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次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朗读课文

三、检查预习

1、填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 体史书,传说是春秋末年 所著,由于它是对史书《 》所作的传注,所以又称《》。

2、注音:汜南、佚之狐、夜缒而出、阙秦、杞子、逢孙、共其乏困

四、疏通语句(逐句进行,适当指定学生翻译。在课本的基础上作补充)

第一段

1、以其无礼于晋(于:对,介词)(于:介词,表对象)

2、且贰于楚也(贰:数→动)(于:介词,表对象)

3、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驻军,驻扎;名→动。其后省略介词“于”)

第二段

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于:对,介词) 2、师必退(师:军队)

3、臣之壮也(之:结构助词,用于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也:语助,

表停顿)

4、吾不能早用子(子:您,尊称对方)

5、是寡人之过也(是:这,指示代词。之:的。也:语助,表判断)

6、子亦有不利焉(焉:语助,无实义)

第三段

1、夜缒而出(夜:名→状)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如果)

3、敢以烦执事(以:用,介词)

4、越国以鄙远(以:连词,相当于“而”鄙:把……当作边邑,意动用法。

远:远地,形→名)

5、焉用亡郑以陪邻(以:连词,相当于“来”)

6、邻之厚,君之薄也(之:主谓间助词也:语助,表陈述)

7、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8、行李之往来 9、共其乏困

10、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为“有何厌”的倒装。夫:句首发语词。之:助

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1、既东封郑(东:在东边,方位名词做状语。封:使…成为边境,使动用法)

12、若不阙秦(阙:使动用法)

1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利:使动用法。唯:希望)

14、乃还(乃:于是)

第四段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及:到) 2、因人之力而敝之

3、失其所与,不知 4、以乱易整,不武

5、吾其还也 6、亦去之

五、课外练习

(一)给画线字注音

汜南、佚之狐、夜缒而出、阙秦、杞子、逢孙、共其乏困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失其所与,不知

(三)解释下列实词的意义并指明用法

1、且贰于楚也(贰: )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 )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 ) 4、越国以鄙远(鄙: )(远: )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 ) 6

、既东封郑(东: )(封: )

7、烛之武退秦师(退: ) 8、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利: )

(四)解释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的意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行李之往来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画线实词的意义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2、夜缒而出

3、亡郑以陪邻 4、朝济而夕设版焉

5、又欲肆其西封 6、因人之力而敝之 8、以乱易整

(六)指出下列画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以其无礼于晋 2、臣之壮也

3、吾不能早用子 4、是寡人之过也

5、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6、焉用亡郑以陪邻

7、将焉取之 8、越国

以鄙远

六、分析理解课文

1、概括文意

每段写了什么?(学生答,归纳如下)

①秦晋围郑(背景、起因)

②烛之武临危受命

③烛之武说退秦军(中心事件)

④晋国撤军

2、思考讨论: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

(学生答后归纳讲解如下)

①以退为进。首先指出秦、晋围郑,郑国必亡。欲扬先抑,提出问题。烛之武好像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的,这自然会引起秦伯的好感,愿意听他把话说完,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

②晓之以弊。烛之武指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鉴于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秦国当然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的国力相对削弱。

③许之以利。指出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如果说上一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在秦、晋关系上做文章,很有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当然,这些好处的前提,就是要秦国放弃进攻郑国。这样一分析,攻郑与友郑的利弊轻重,自然就摆在了秦伯面前。

④巧施离间。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察言观色,又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从历史说到现实,烛之武又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这样一发挥,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不仅与郑国订立了盟约,还反过来帮助郑国。

3、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归纳概括烛之武这个形象的性格特点)

深明大义,能言善辩,勇敢机智

(分析讲解)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长期得不到重用,但他的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他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说服力,表现出高超的外交才能。

1、赏析写作特色

①伏笔与照应。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②波澜起伏。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③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