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分析 >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杂谈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杂谈

更新时间:2024-04-25 01:47:30

〖有感于教学中资料的运用·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不仅是信息社会的要求,还能更好地体现学科间的相互整合。

前不久,在一节研讨课上,有一位老师执教《玩出了名堂》一课时,用课件出示了大量有关列文虎克的资料,详尽地介绍了他的生平及科学成果,并指名,让学生朗读。在评课的时候,有不少老师认为,此法不妥。我也有同感。在课堂上,让孩子朗读大段的资料,十分费时,而且资料中有有些科学知识学生一时半会儿还弄不明白,并没有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互补的作用。联系自己平时的教学,我想资料的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课前搜集资料已经被更多的老师当作一种预习的方法,但有时,学生准备得充分,我们自己在引导学生交流时却容易流于一种形式。有时候,这些资料恰到好处的运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如我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时,讲到主席对毛岸英是葬在朝鲜还是将遗体运回国这件事上内心十分矛盾,难以抉择。对于毛主席的这种复杂情感,学生通过搜集的资料感受到:“美帝国主义者侵略朝鲜的目的就是想进一步地进犯我们的祖国,所以我们支援朝鲜,也就是在保卫自己的祖国。”“如果把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那从情感上来说是对朝鲜人民的一种不太尊敬吧,而且可能会影响到中朝两国的友谊。”学生从多方面的资料体会到主席博大的胸怀。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要忽视了资料的运用,恰到好处的运用,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阅读教学中师生情感因素互动调控的实践研究·圈点勾画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才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要立足于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的情感需求,能使学生在“找米下锅”的良好心态下解决教学问题,从潜意识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活学生内在的课堂参与意识,打开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品味到成功的愉悦,使学生能主动调控自己的情感因素参与阅读教学,创造出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课文内容中,筛选出类型,内容相同的知识系列,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点勾画,培养学生的筛选能力。这样学生能自己动手,亲自体验,主动参与,进而增强对语文教学的情感。在《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你用一定的符号圈出描写主席动作的词语,请你谈谈这些动作描写反映了主席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教学中学生有效参与及策略研究〗

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升华是不可他代的。阅读能力主要不是通过耳读,欣赏他人的学习活动获得的。能力的缺损,只有通过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参与阅读训练才能弥补。教学中要做到全员参与,不让一个学生游离于参与之外。那么,如何做到全员参与呢,我们认为:

要抓好小组讨论,让一对一的参与变为全班学生平等自由地参与,人人又说又听,在和谐自主的参与中,在多种感官的作用下,理解由片面变为全面,形象由模糊变为清晰。在语言交际的实际中,使训练落实学生由意会变为言传。一对一的参与,哪怕尖子学生的参与100%的有效,绝大多数学生也只处在旁观的位置上,效性差强人意。有实验资料表明,只旁观别人参与,信息的吸收只有总量的的5~20%,而小组讨论将单位时间内的参与效性成倍提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能改变教师一言堂,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讨论不起来,启而不发”,这是开始时都会遇到的问题。起初,多采用同桌二人议论的办法;以后可用全班讨论,听别人发表意见,再互相复述一遍;然后再试着分组讨论,分组人数不要太多,一般4~6人为宜。久而久之,学生参与讨论的能力和大胆发表意见的习惯就逐步培养起来了,每一个学生都会,也都敢投入到教学参与中去了。

如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时,文中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对毛主席矛盾心理的分析来体会毛主席为革命事业献出一切的崇高品质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教师先安排学生个体学习,阅读后思考毛主席产生了怎样的矛盾心理,从哪可见;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毛主席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矛盾,让人人都平等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进行全班讨论:毛主席最后决定让岸英葬在朝鲜体现了什么。这样,教师通过抓个体学习,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三种形式,切实保证了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率,实现全员参与。

〖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感的培养·多遍诵读,触发语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叶圣陶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可见,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接的、整体的感受,或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是个体在长期的规范的语文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它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不确定性等显著特性。

语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具有重要的地位。那么语文教师怎样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语言感悟能力呢?下面谈一下粗浅认识。

培养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诵读则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课文语言的最经常、最重要的方式。课本语言本身包含着各种各样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学生通过富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语言的奥妙,认识语言的情趣,把握语言的精髓,使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产生心灵的碰撞。如《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感情十分深厚的文章,在教学中我先用悲痛的语调范读课文创设情境,再让学生充分地读,将当时毛泽东主席的矛盾、艰难、痛楚的无限悲痛、肝肠寸断、催人泪下的悲壮情景再现出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对毛泽东主席的无限崇敬、爱戴和深切同情便油然而生,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青山处处埋忠骨》写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