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分析 > 张弛相济,创设课堂节奏美──谈《草原》教学设计

张弛相济,创设课堂节奏美──谈《草原》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29 00:32:11

老舍的散文《草原》是一篇文笔雅逸,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它向读者展现了“一碧千里,辽阔美丽”的草原美景,展现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情感画面。文章前后以迥然不同的艺术表现,营造出各具态势的艺术氛围──宁静与热烈;沉醉与欢快。尤其是老舍先生的语言,那富于哲学意味的审美情趣,不得不让你由衷地慨叹。那么,如何让学生品出个中三味,从而穿越文本,跨越年代,与作者一起分享美好与感动呢?我本着“让学生享受语文”的理念,设计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灵动变化、富有节奏的课堂教学。

前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说:“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它蕴涵着各种审美因素于其间,而张弛有度、疏密有致的节奏之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更具有不可忽视的美育效应。《草原》篇幅较长,教学若面面俱到,实则是“面面不到”,因此抓住重点、张弛相济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草原》这课的教学设计中,有紧张的对接交流,有舒缓轻松的活动场景,有时疏可走马,有时密不透风,教学过程呈现鲜明的节奏变化。

1、板块格局的动静交替:

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板块式的教学格局更巧于设计,删繁就简,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草原》一课,我设计了品读感悟、想象诵读、情境描述、问题设计等板块,让学生在或读、或思、或表演、或描述中与文本对话。

⑴ 品读感悟──不经意中的“美丽”:

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说:“没有一节充满艺术魅力的课不是首先来自执教者对所教内容的准确把握上的。当我们读了若干遍之后,读出味来了,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方法也常常随之有了。”《草原》第一段以流畅、洗练、精粹和优美的文字,铺展开一幅色彩明丽的草原风光图景。当我流连其间,细细品味时,我忽然为我的发现兴奋起来──老舍先生的笔下,却也是一个诗情哲理的小天地:

① 动中有静: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上”“下”“走”三个平实的字眼,却激活出具有生机活趣的画面──羊群如此的悠然、闲适,缓缓移动于小丘与平地之间。而“绣”字则将动态的画面“定格”于碧绿的草原之上,将动景瞬间化为了静景。这四个字衬出的是一片广袤、静谧的背景。

② 化静为动:

“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两个语句看似矛盾,实际上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半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后半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

有了这番解读之后,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上”、“下”、“走”中想象出画面,感悟出三个平实的字眼所呈现出来的动态之美。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羊群在草原上移动,可作者为什么不说“羊群走在哪里,都像无边的绿毯上飘浮着白色的大花”,而用“绣”字呢?让学生在读思中品出老舍先生动静交融的写作妙笔,感受草原的一碧千里、辽阔无垠。在教学“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时,则引导学生在虽静若动的哲学意趣中,享受草原特有的美。品出个中之味,学生岂能不读出趣,读出情,读出味儿来呢?

⑵ 情境表演──“握手”中的真情涌动: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要求动静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间,舒卷有致。具体到一节课的安排上:有时要“静”,听讲、思考,问答等等;有时要“动”,讨论,争辩、表演等等,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其保持兴奋状态。第一部分的教学更侧重于在静态课堂中引发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漫溯。而教学第二部分“民族风情”,我着重创设动态的情境课堂,通过与学生一起表演“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这一场景,在看似熟知无疑的语言文字中,挖掘出潜在的细节,为学生提供超出文本的内容组织和教学结构,从而保证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和不同层次来体验和认知。教学时,以“握手”为凭借,以表演为途径,让学生体验主人与客人怎样握手,他们在说什么,教师穿梭其间,与学生互动交流,将说话训练穿插进行,实现语言的转换。学生一下子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成了课文中的角色,角色扮演的热烈情绪渲染了整个学习情境。

动静交替的板块教学格局,将单调的、平面的语文学习变得血肉丰满、立体多维,也使得语文教学流淌着和谐的韵律。

2、内容安排的疏密相间:

教学活动信息量的疏密也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急促和紧张。密而不疏,会给人以堆积感。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则会使人产生空疏感。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草原》这课的教学中,有时应紧扣关键不放松,如对课文第一段“上”“下”“走”“绣”“翠色欲流”“高歌一曲”“低吟一首”等词语的品读体会,就应丝丝入扣、密不透风,要能引导学生从词语中读出画面,要能走进老舍先生的内心世界,与他一起激动,一起欢跃,一起沉醉其间。而在感受“民族风情”的教学中,则以“让学生设计问题”为线,串起迎客、相见、款待、联欢等场景的整体感知,将浅显的内容一读带过,这是教学的略处理,此处教学疏能走马,散若行云,却留给学生一片思维的“开阔地”。

3、教学方式的鲜活独特:

曾有人研究把俄国“陌生化”文艺理论引用到语文教学中。“陌生化”是一种新颖、独特的信息,它使人们的感受从麻木不仁和昏昏欲睡中惊醒过来。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陌生化”效应确有其重要意义。独特、鲜活的教学方式,能唤醒学生无意识注意,使之高度集中,产生对事物的新感觉和新发现,使学生能够真正忘情地进入审美体验的境界。鲜活独特的教学方式给张弛变化的课堂注入活力。

以教学“迎客”片段为例。这个自然段中“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这句话引起我的思考:作者对“一百五十里”的重复强调,目的何在?将这几句话与“迎客”置于一段,有何意味?参透了其中的“玄机”,我就设计将“数学简便算”引进语文课堂,让学生算算在这句话里,作者笔下的草原有多少里?作者为什么不写“三百里全是草原”?草原的辽阔与迎客联系起来,你又有什么发现?从而体会出草原人民的淳朴热情,体会“蒙汉情深”也藏在朴实的字眼中。

这种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能激起学生的新奇感和求知欲,将发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语言、陶冶学生人文素养几种功效交织在一起,帮助学生构造对文本的感觉──即使熟视无睹的语言文字也能够不断有新的发现与体验。

4、教学节奏的整体和谐: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追求整体之美。它不能仅关注某些环节,而应综合考虑,全面安排,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自然,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来增强教学艺术的魅力。特级教师于漪就特别强调“要和谐统一,形成一个整体”。《草原》一课开篇,我设计在教室里响起空旷感极强的童声朗诵“敕勒川”,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朗朗而诵,将课堂幻化为辽阔的草原,接着在文字的品赏中漫步草原;然后从景到人,在活动中体验人情之美。整个教学过程做到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快慢相间,疏密有致。学生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中得到知识,同时也体验到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享受。